染色过程通常包括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向纤维内部扩散、在纤维内外固着三个阶段。如果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未能完全扩散到纤维内部,且在染色结束前未能洗除而离开纤维表面,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后来的纺织品服用过程中因外界条件的变化从纤维表面脱离。染料在纺织品服用过程中从纤维表面脱离,实际上就是染色牢度较差的具体表现。如纺织品的水洗牢度、摩擦牢度、汗渍牢度、熨烫牢度等都与上述现象有密切关系。实际上,染料品质、染色工艺及控制是影响纺织品染色牢度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但这里对染料的影响不做讨论,只讨论固色剂对牢度的影响。
染料固色剂是指可以使染料和纤维之间更有效地固着的一类化合物,它能改善和提高染色织物的各类牢度。
造成染色织物牢度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染料染色时,染料仅靠范德化力、氢键与纤维结合,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较小,并且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存在磺酸基、羧基等亲水基团,在洗涤时,染料易溶于水中而脱离纤维,导致其湿处理度差。活性染料分子中的反应性基团易与纤维以共价键结合。从理论上讲,活性染料与纤维形成共价键是相当坚牢的,不存在染色牢度问题。实质上,在染色过程中,特别是染浓色时,往往会发生因染料浓度过高而使染色织物上存在大量末固着的活性染料和水解染料,这些未固着的染料和水解染料很难从染色织物上洗除,这部分染料在洗涤过程中就会掉色;同时,有些活性基与纤维间所形成化学键易水解,造成湿处理牢度较低。为了提高织物的染色牢度,需用固色剂对织物进行固色处理,而且要求使用无甲醛固色剂,保证织物的环保。
一、 固色剂的固色机理
目前的固色剂大致可以分为阳离子聚合物型固色剂、树脂型固色剂(含甲醛树脂型固色剂,含多胺树脂型固色剂)、交联反应型固色剂。固色剂提高水溶性染料在纤维上的染色牢度,主要机理如下:
①利用固色剂分子中的季铵盐或叔胺盐等阳荷型基团与离子型染料结构中阴离子基团离子键结合,使染料与固色剂形成不溶性的色淀在纤维上沉着,降低其水溶性而提高染物的皂洗和白布沾色牢度,固色剂的阳离子属于越强,其皂洗、白布沾色牢度越好。
②利用固色剂分子中的反应性基团与染料分子上可反应性基团、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交联,降低染料水溶性,提高染物的皂洗、白布沾色和湿烫牢度。
③利用固色剂在染物上的成膜性能提高其染色牢度。固色剂处理后的被染织物在烘干过程中,固色剂分子上的反应性交联基团自行交联成大分子,在织物和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无色保护膜,从而把染料包覆在纤维上,使染料不易脱落。形成的无色保护膜还有利摩擦牢度的提高。
④固色剂分子上的亲染料的结构基团,使固色剂与染料之间形成氢键与范德华力结合、增加固色剂的固着强度,从而提高染色牢度。
⑤固色剂分子中所含的基团,如亚胺基等,和染料分子上的—OH、—NH2等原子形成配位键结合,形成配合物。
除了提高湿处理牢度的固色剂外,还有以下一些提高其它色牢度的固色剂:
(1)利用固色剂的缓冲能力及固色剂分子结构中较强的吸酸能力,使汗液中的酸性物质被中和,防止活性染料与纤维形成的共价键断裂,达到提高汗渍牢度的目的。在分子结构中具有氮原子的固色剂,例如,多元醇胺缩合物作为固色剂可提高染色织物汗渍牢度。
(2)利用固色剂中平滑剂的作用,减少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染色织物的摩擦牢度。
(3)将紫外线吸收剂接枝引入固色剂分子中,利用紫外线吸收基团对日光中紫外线的吸收,防止紫外线对染料结构的破坏,从而提高日晒牢度。
(4)利用一些物质的抗氯性或吸氯性,防止活性氯对活性染料偶氮结构的攻击,从而提高活性染料的耐氯浸牢度和耐氯漂牢度。
一般来讲,好的固色剂应具有如下性能:
具有较强的固色能力,能使织物的有关色牢度明显提高;
染料适应性广,染料结构对固色效果的影响较小;
与纤维的亲和力强,在固色浴中吸尽率高;
织物经固色剂固色后,不会引起色光变化;
在提高有关色牢度(如耐洗色牢度)的同时,不应降低其它色牢度(如日晒牢度);
不影响织物的手感,不引起织物强力下降。
根据固色剂的固色机理,理想的固色剂在化学结构上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带有正电荷,易与染料分子的阴离子以离子键结合;
②含有活性基团,能与纤维上的极性基团,—OH,—NH2等以共价键结合;
③具有反应性交联基团,能自行交联成大分子 网状不溶性薄膜;
④含有与染料具有亲和性的结构基团
⑤具有对金属离子的沉淀作用和配合作用;
⑥产品不含甲醛等非环保物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释放甲醛;
⑦根据需要引入平滑组分、柔软组分、pH缓冲组分、抗紫外线组分等,从而针对性提高染色织物某些色牢度指标。
⑧对织物颜色、手感、强力影响较小。